第二百一十五章 要要要(求订阅!)(2 / 3)

大宋枭途 任鸟飞 3427 字 2020-05-08

…老老实实当一个宋臣?”的念头!

不过——

很快,蔡仍就将这个念头压下了。

首先,蔡仍与赵佶之争,不是两个人之争,而是一个民族命运之争,这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情感、对一个人的印象而改变。

其次,蔡仍如今已经走得太远太远了,已经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只要赵佶知道了,蔡仍将方腊聚集起来的那些反抗他的人全都弄到台湾岛上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根据地,赵佶是绝不可能放过蔡仍的。

所以,蔡仍不仅压下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还继续壮大自己道:“官家,臣此去河东,能否调麟府丰三州的军马?”

麟府丰三州这一带,在隋唐之前,为羌胡之地。

隋在河套建胜州,州城在后世的十二连城,麟府丰三州在其辖区内。

唐玄宗时割胜州连谷、银城置麟州,当时府谷为麟州一镇。

五代时后晋建府州,宋太宗又建丰州。

至那时起,麟、府、丰就为宋河外三州,终北宋一代建制不变,直到如今的北宋末。

地处河外的麟府丰三州,地土相连,自成一体,它们在云中、西河之间,与河东隔河相望,地位极为特殊,不仅是控扼西北、阻御辽夏、屏蔽河东的战略要地,而且又是“蕃汉杂居”的多民族地区,居民以党项族为主。

北宋朝廷在这里设置麟府路军马司,置于河东路的管辖之下,对其既不同于内地正州,也不完全同于西部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和羁縻部族制,而是实行具有浓厚藩镇割据、羁縻部族色彩的省地正州执政体制机制,把军政权交付地方土豪首领掌管。

从唐末、五代以来,三州便由土豪大族首领折氏、杨氏、王氏世有,宋初一直沿袭此策,直到庆历年间,朝廷派欧阳修视察河东,他上奏折仍建议“委土豪”,将军政权交地方豪强。

麟州杨家,其实就是杨家将的原型,宋初大将杨业就是杨家人。

丰州王氏,原为河西藏才族,与西夏为世仇,因此世代为赵宋镇守丰州。

不过——

随着历史变迁,麟州杨家和丰州王氏均已没落,威望不振,无法掌一州。

在折、杨、王三族中,折氏崛起最早,执政时间也最长,几乎与整个北宋相始终。

现在,麟府丰三州几乎都在折家的控制之下,折家也几乎达到了其家族的巅峰时刻,空前强大,有兵马近三万。

宋神宗熙宁初年,王韶开熙河,拓边二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赵宋王朝遂将新开拓的领土置为熙河路。

这样,宋朝在陕西就有了与西夏的沿边五路,自西向东分别是熙河路、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加上关中内地的永兴军路,合称陕西六路。

除此之外,河东路在河西尚有麟府丰三州,也与西夏接壤,因此,三州的兵马也隶属于西军。

换而言之,麟府丰三州的兵马,其实应该属于童贯碗中的肉,而蔡仍要这三州兵马的指挥权,属于抢童贯的人马。

不过蔡仍也有自己的理由,谁让麟府丰三州的兵马离自己的军区只有一河之隔,是收复云地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划分到自己的军区,是理所应当的。

听蔡仍要麟府丰三州兵马的统制权,赵佶不禁有些迟疑!

倒不是赵佶舍不得麟府丰三州那两三万人马,而是本来西军就不多,蔡仍如果再将麟府丰三州那两三万人马要走了,那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童贯,可就会更加捉襟见肘了。

而且,在赵佶心中,云地如果收复了,那自然更好,万一收复不了,那也没什么。

因此,赵佶更愿意可着童贯这边来。

但你要说不将麟府丰三州的兵马给蔡仍吧,又实在是说不过去。

麟府丰三州的兵马就在蔡仍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