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2章.言传身教.(3 / 4)

摄政大明 虫豸 207 字 2021-03-02

的渗透进去。”

李传文再次点头,却再次问了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问题:“老夫记得,你是邯郸人,你的老师是当地大儒唐泽成,此人出身于邯郸的缙绅大族,邯郸境内的读书人若是细论起来,有三分之一都能算是他的弟子徒孙,对吧?而且,这位唐大儒平日里颇有善举,譬如每当是官府张贴官文的时候,他都会安排自己的徒子徒孙现身说法,为那些不识字的老百姓详细解释官文里的内容,对吧?”

肖文轩似乎想到了什么,若有所思的答道:“正是如此……而且,唐老师家资颇丰,在邯郸拥有良田八千余亩,佃户数百名。”

见肖文轩似乎开窍了,李传文笑了笑,又道:“而你在家乡的时候,作为一名读书人,自然是备受尊重,若是附近的老百姓有什么不懂的事情,也经常向你求教,对吧?

然而,你终究只是一名寻常书生罢了,若是老百姓向你询问的事情涉及了朝廷政策、官员风评,哪怕是邯郸与京城相距不远,却依然是消息传递不便,你本身也不比寻常百姓知晓更多,但相较于那些寻常老百姓,你依然能够知晓更多消息,乃是因为你在读书的时候认识了老师、同窗、好友,而你的老师、同窗、好友也有他们的老师、同窗、好友,这样一来,相互交流之际,自然也就能知晓很多寻常百姓并不知道的消息,比如说朝廷政策是好是坏、又比如某位朝廷官员是清是贪,最后你也会把这些消息传递给普通百姓,对不对?”

肖文轩的表情逐渐严肃了起来,再次点头,补充道:“在民间,说话最有份量的人,除了读书人之外,还有那些乡绅大族,百姓们都是向他们询问消息……但大多数时候,两者都是一回事。”

李传文抚掌道:“这些事情,看似很寻常,但实际上这里面蕴含了朝野之间最为深刻的利益关系!

那就是,各地大儒皆是出身于乡绅大族,与朝廷的关系最为紧密,相互间也是称兄道弟,掌握着最初的消息传递,更还有解释之权,他们会把自己所掌握的消息告知于自己的徒子徒孙,他的徒子徒孙们则是把消息散播于寻常百姓,至于寻常百姓,不仅是大多数目不识丁,而且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离开家乡,平日里所接触之人也只是与自己境遇相似之人,他们只是被动接受乡绅大儒们向他们灌输的消息,并且是深信不疑!”

听到李传文说到这里,肖文轩的表情更为严肃了,就好似看到了屠夫正在宰杀牛羊。

李传文则是表情带着冷漠,继续说道:“所以,绝大多数时候,一件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那些乡绅大族如何解释这件事情才是最为重要!与此同时,朝廷的政策若是不能取得乡绅大族的认同,就绝对无法执行下去;一个官员若是不为乡绅大族所喜,也必然是要声誉狼藉、万夫所指!

这是什么?这就是民心所向啊!任何一名官员,若是看不透这个道理,他绝对是无法有大成就的!

嘿,太子殿下当初声誉极佳,为何?就因为清流们支持他,而清流们都是大儒,他们的族人好友都是缙绅,所以就掌握了消息的传播与解释!你刚才说太子殿下受到清流的背弃之后,声誉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那只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影响还没有彻底发酵罢了,再过半年时间、等清流们与各地缙绅大族统一口径之后,你再看看太子殿下的声誉,绝对是另一回事了!

不仅是太子殿下,就以赵阁臣为例,他当初为何会被世人认定是贪官弄臣?还不是因为赵阁臣当时把控着户部、却又不愿意向缙绅们让利?时至今日,赵阁臣的声誉为何扭转?不仅仅是因前段时间陛下整肃士林的时候,赵阁臣出手暗助,也是因为‘联合船行’建立之后兼顾了各地缙绅的利益!再以内阁首辅周尚景为例,你看他贪污比赵阁臣少了?还是结党比赵阁臣弱了?但他的民间声誉为何一直不差?还不是因为周尚景对于缙绅的影响力丝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