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观光旅行(九)(2 / 3)

议狂潮。

“帝国和诸国让共和国参与军备控制谈判的前提是‘共和国承认并严格遵守自己参与讨论出来的条约’。这需要一个能长期执政,稳定共和国政策走向的政府。然而你们的制度,还有民众严重情绪化的思维方式会妨碍达成这一目标。说白了吧,要不是有这一趟旅行,杰伊阁下很难参与接下来的谈判。且不论新的谈判代表能否像杰伊阁下一样同时获得帝国与诸国的信任,见识了杰伊阁下的下场后,又有谁敢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违逆国内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浪潮呢?当然,最终你们还是会在条约上签字,可要是这一届政府倒台的话,乘着舆论浪潮上来的新一届政府会不会因为民粹主义玩脱,提出退出或者要求重新修订条约……对这种毫无意义浪费时间的行为,我们实在不想奉陪。”

民选政府最大最不确定的问题就是政策延续性。

虽说条约这种东西就是为了被撕毁和绕开而存在的,考虑到国家战略和国际现实,直到实在忍不下去或是完全做好准备为止,大家基本上还是会老老实实遵守的。可像共和国这样高度重视民意且容易被民意左右的国家,其遵循条约的意愿和实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当然,就算是民.主.国家和选举型社会,民众的意见也并非总是能左右政府,在很多时候尽管他们很愤怒,很不满,但他们能做的也就只有不满。

“自由不是毫无代价的”。想要贯彻意志和获取利益同样如此,没有人可以什么也不付出就得到好处。如果民众想要捍卫国家尊严,贯彻他们的意志,势必会和国家暴力机器发生冲突,而后果……

愿意承担那种后果的从来都是少数,共和国国民恰恰是少数派。

为了防范帝国入侵,共和国以法律的形式允许国民持有枪支弹药,一方面是为了应对随时可能降临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日后的扩军做准备,摸过枪,知道如何保养修理枪支的人比从未摸过枪的动员兵总是更容易训练些,同样是十八个星期的步兵训练,那些有使用枪支经验的家伙起码在射击这一块表现更好一些。

共和国创建者的本意是尽一切可能保卫共和国。别说在当时那种朝不保夕的氛围下,就是在现在,这种做法依然无可厚非。可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共和国的人均持枪率是全世界最高的,枪击案的频率也是最高的(这还是剔除掉决斗这种“合法枪击案”得到的结果)。当政府真的出台什么让大多数国民感到无法忍受的法案,或签订什么卖国条约时,热血上头的民众很可能带着枪去政府部门那里“要说法”……

即便政客们不考虑选票,他们也要考虑自己的性命,天知道自己会不会在葬礼上、戏院里、火车站、音乐厅、演讲台、饭店里、大街上被神经病枪手、想出名的演员、落魄律师、无政府主义者、“爱国志士”等等给“天诛国贼”掉。

所以他们会先暂时向民意低头,顺应人民的要求,摆出对外强硬的姿态,提出修改已经达成的军备控制条约,争取“合适的国际地位”。如果诸国愿意配合自然皆大欢喜,不配合也没关系,只要持续僵持一段时间,等民众的关注度下降后再利用舆论引导民意,假以时日一切都能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正常环境下,剧情确实会按上面说的发展,但问题是参与军备谈判的不是只有共和国与诸国列强。

诸国对共和国国内的日常小剧场并不关心,反正那是别人家的家事,他们自己愿意怎么爽就怎么爽。可要是共和国提出修改条约,帝国打蛇随棍上也要修改……这就很尴尬了。

诸国原本的目的就是利用军备控制条约遏制帝国扩军的速度和势头,趁着眼下国力差距还没进一步拉开早早达成协议。如果年后共和国提出要修改条约,到那时帝国的国力必然比现在更为强大,届时诸国的发展情况却还是未知之数。维持住现在的差距还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