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也便于远征将士夜间休息。
战马则加装双层蹄铁,底层为寻常铁蹄,上层镶嵌防滑的兽骨片,避免在沙坡与湿滑草甸上失蹄,同时给马匹配备特制的麻布护鼻,过滤风沙与瘴气。
粮草辎重全都准备充足,又不能让它们太占地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准备大水囊数万,确保每个牲畜上都能背负一个大水囊。
此外,提前与沿途归附的草原部落达成协议,在关键节点设立临时补给点,储存不易变质的炒面、腌肉、罐头与草药。
一切准备妥当了之后,童贯与岳飞率领三万人马,在萧塔不烟家族以及其他向导的率领下,乘坐火车离开大宋境内,进入草原。
列车铁轨在草原边缘戛然而止,三万将士与五万匹战马、一万驮畜组成的队伍,如一条钢铁巨蟒,缓缓驶入无边无际的瀚海。
队伍行进的第一日,便遭遇了草原特有的白毛风。狂风裹挟着沙砾,如利刃般抽打在宋军将士的脸上,即便身着呢子大氅,刺骨的寒意仍顺着衣领、袖口钻进衣内。
童贯和岳飞听从草原向导的建议,下令结成紧密的方阵,外层用较重的辎重、骆驼、战马、骡子分段抵挡,粮食等物资被围在其中,所有将士都靠在战马后面用呢子大氅裹住自己的身体,静静地等待风沙的过去。
几个时辰后,等风沙完全过去,大地仿佛被重新梳理过一般,原本被沙尘掩盖的路径又隐隐显现出来。宋军将士们从战马和驮畜身后缓缓走出,他们的脸上满是疲惫与尘土,但好在,人没有减员。
童贯和岳飞立刻下令清点物资。
幸运的是,得益于前期的充分准备和严密的防护措施,队伍并没有太大的折损,只是有几匹战马在风沙中受惊,跑散了一些,不过很快就被巡逻的士兵找了回来。物资方面,虽然部分呢子大氅被风沙划破,但整体上粮草辎重和水囊都完好无损。
行至第三日,大军进入了一片广袤的盐碱地。地面泛着惨白的盐碱霜,马蹄踏上去极易打滑,加装了双层蹄铁的战马,仍不时有失蹄摔倒的情况。
更棘手的是,沿途水源稀缺,即便找到水坑,水也带着苦涩的盐碱味,无法直接饮用。
童贯和岳飞只能下令,让将士沿路收集干草、马粪等可燃物,将这些水烧开了,补充水囊。
大军行至一块无水源区域,将士们携带的大水囊消耗极快,童贯和岳飞看着日益减少的水源,下令缩减饮水配额。同时,派出多支小队,扩大搜索范围,终于在第四日找到了一处隐蔽的泉眼,将消耗的淡水全都补充上了。
深入草原腹地后,补给成了最大的难题。虽然朝廷早就派人提前与沿途归附部落约定了补给点,但当大军抵达第一处补给点时,却发现该部落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被烧毁的帐篷与散落的牛羊骸骨。
原来,是这处补给点的草原游牧部落担心他们会被三万宋军给祸害了,才提前迁徙到别的地方。
——三万大军所过之处,人吃马嚼的,消耗肯定大,加上大宋西军的口碑一向不好,出了这样的事,也正常。
见此,童贯和岳飞下令,减少粮食供给,派草原游骑兵去打听附近的游牧部落。
之前那个游牧部落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是迁移了,可是却没有迁移太远,关键,他们还被童贯和岳飞派出去的草原游骑兵给找到了。
没什么可说的,童贯当机立断,以这支草原游牧部落不服从朝廷管控和出尔反尔为由,派大军劫掠了他们一半的粮食和牲畜对大军进行补给。
等到大军进入沙漠,炽热的骄阳如熔金般倾泻而下,将黄沙烤得滚烫,每一步踏出都扬起细碎的沙粒,在空气中弥漫成一片朦胧的金色雾霭。
沙漠中,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酷热难耐,夜晚却又寒冷刺骨。宋军将士们身着经过改良的棉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