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最后一个问题(2 / 2)

了。

接下来的问题,大部分是关于陈江海个人的。

对于这些问题,陈江海回答的就很轻松,并没有过多的隐瞒。

最后一个问题,让陈江海有点意外。

经过史密斯的提醒,这提最后一个问题的记者,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他提的问题,十分的尖锐,甚至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了。

现在秋海的业务越做越大,听你们甚至开始在米国建立直营店了,那接下来你们会做什么?

是要跟米国的家电行业竞争吗?

秋海继续发展下去,会不会对米国的家电行业造成剧烈的冲击?

到时候秋海会不会趁此机会,提高家电的价格,来赚取我们米国人的财富?

这个问题,或者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今是今天晚上最尖锐的记者提问了。

秋海只是一个企业,谈的事也都是商业层面上的。

可是这个问题,直接把秋海跟米国对立了起来。

不得不纽约时报的记者真的有些鸡贼,直接就给陈江海设置了不少的陷阱。

陈江海回答的不好的话,那就麻烦了。

史密斯也没有想到,今天晚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可此刻问题都已经提出来了,陈江海就必须得给予回答。

而他根本就帮不上什么忙。

关于这些记者,史密斯其实提前打过招呼的。

问题自然是可以提的,当不能太过分。

可是现在看来,他们根本没把史密斯的话放在心上。

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陈江海的身上。

他们都想知道,陈江海接下来会怎么回答。

陈江海要是回避这个话题的话,记者肯定不会放过。

可要是直接回答的话,不管回答什么,都是有问题的。

陈江海要是秋海没有这个想法,那跟他之前定下的目标是矛盾的。

这下都不用记者再问,陈江海就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但如果陈江海想要继续做大, 那刚才记者所的担心,怎么保证它不会发生?

面对这个问题,陈江海此时一脸的轻松,根本没有丝毫纠结。

这些刁难华夏企业家的问题,陈江海前世实在是见过太多了。

稍稍组织了一下语言,便听到陈江海不紧不慢的道:

“首先,你要搞清楚一件事,秋海能够在米国有这样的销量,靠的是自身的质量和技术,跟其他的没有任何的关系。”

陈江海的第一句话,让这个问题回到了商业的层面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