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 / 3)

关于华国四大钢厂,或者说四大钢铁巨头,傅松认为完全没必要做详细叙述。

因为只要知道,正是四大钢厂的存在,华国才有底气向全世界宣传自己的大国重工即可。

深吸一口气,看看王卫东身后的“学生”,又看看意气风发的王卫东。

傅松意识到尽管自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还是小瞧了这位门卫大爷。

对方在钢铁界的地位,绝对不弱于西部瓜王郝月珠。

笑着和众人打了招呼,傅松老老实实站在旁边充当小透明。

王卫东大手一挥:“开始吧!”

顿时有工人开始往高炉中添加原材料。

炼钢的原材料非常简单:铁矿石和木炭。

炼制原理更简单,即在高温环境下,利用木炭的还原性,将铁矿石中的高价铁还原成单质铁。

单质铁再和多余的木炭熔合到一起,形成铁、木炭合金,即钢。

炼钢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然而炼钢容易,炼制一炉好钢却难上加难。

最简单的就是钢中碳的含量,不同的含碳量钢材所展现的性质完全不同。

含量碳越高,钢的延展性就越强,但硬度会降低。

含碳量越低,钢的硬度会变大,但延展性又会降低,容易断裂。

成语“过刚易折”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当然,想要获得性能优良的钢材,除了含碳量,还要加入其他金属,诸如镍、铬等。

笔尖钢就是一种成分和锻造工艺均极其复杂的钢材,合格的笔尖钢硬度仅次于金刚石。

单凭这个数据,就能大致猜出冶炼的难度,更不要说耐磨性、延展性、可塑性等指标了。

铁矿石在高炉中慢慢融化成汁,在这个过程中,王卫东不断指挥人往里面添加药品,同时又很耐心的讲解这么做的原因。

饶是傅松不懂炼钢,也跟着听了个七七八八。

钢水在高炉中越来越红,王卫东的表情也不复刚才的从容。

他紧紧盯着炉中的颜色变化,忽然道:“加冷凝液!”

一个工人按动开关,高炉瞬间冒出大量白烟。

等白烟散尽,炉内的红色钢水直接化成暗银色固体,这就是钢的雏形,粗钢了。

傅松正将自己看到的现象和理论知识对应,忽然听到一个声音惊呼道:“7秒,五吨钢水彻底凝固,这怎么可能?”

看了说话的人一眼,傅松记得对方叫苏裕民,是宝钢的一级钢铁工程师。

不能怪他惊讶,炼钢有两个核心要素。

第一是轧钢,第二是冷却。

轧钢很简单,即通过不断碾压除去钢中杂质,从而获得性能优异的钢材。

比如电视剧中常见的打铁,就是古代最常用的轧钢技术。

冷却的原理和轧钢差不多,常见的是水冷,即打铁后铁匠会直接往烧红铁块上淋一瓢水。

现代炼钢工艺当然不会用这种精确度极难掌控的方法,在宝钢的实验室中,苏裕民能找到至少200种冷却方式。

其中有14中还是他自己发明的。

可这200种冷却方式里,竟没有一种可以在7秒内将五吨钢水彻底凝固的。

王卫东看着苏裕民,嘿嘿一笑:“为什么不可能?

别说7秒了,我还有办法在5秒之内达到同样的效果。

你若不服,咱们可以打赌。

一座12吨的真空感应熔炼炉怎么样?我记得你们宝钢最擅长的就是作这个。”

苏裕民闻言连忙摆手:“我可不敢和您老人家打赌,别是5秒了,就算你说3秒我都信。”

开玩笑,以前鞍钢就有个工程师不服,非要和王卫东较量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