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士族与士卒(1 / 3)

晋坞 豆豉炒辣椒 2958 字 2022-05-27

从幽州迁来的流亡者共计有三百余户人家。洛阳附近荒地不少,而刚好新收获了粮食,安置这些人不成问题。而得到土地之后,桓景又将养马的人物分配给了他们。虽说三年之期实在太久,但养马还是得开始了。

而另一个问题在于,这三百户人家中,有几个士族大户。桓景先前在此地收纳安置的都是流民。现在,面对这些大户反而犯难起来。

首先,这些人虽然是诚心诚意来投,但是所属百姓依旧还是按部曲编制。部曲之中,士族的家丁、佃户都还是这些名士的私产,并不能为桓景所用。

这样一来,是否要打散他们的组织,就成了一个问题。桓景一开始就打算做出让步,连税也不打算收了,直接将他们依然照旧安置,但这却在新军军中引起了议论。

原因无他。毕竟桓景先前在司州收纳的流民,都是无地之人,所以桓景对他们的管理也是按照军垦行事。可眼下来了几个大族,虽然其中多有可以做官吏的人才,但当新军一般士卒知道这些士族不过是新投,却依旧养尊处优,不禁会有些落差。

司州不是没有留下来的士族,李矩、郭诵都是当地的大坞堡主,而桓景自己也是士族。但在新军的军士看来,自家的刺史、太守,都是靠着军功打出来的,所以自当享受优厚的生活。

何况本地的士族已经习惯与士兵同甘共苦。而这些外来的老爷们,也没有什么战功,只是凭借祖荫,就能吃好穿好,有一群人服侍——这未免让人不平衡。

于是没过多久,有些流言蜚语就传到了桓景的耳中,这让他犯起了难。

如果任流言传播,估计军中沮丧情绪会蔓延开来,逃兵会变多;而如果将来投的士族纳入军垦,那么新军是满意了,而其他的地方的士族就不会再来投奔了。一面是朝夕相处的战士,一面是衷心来投的远人,不管是厚此薄彼,还是厚彼薄此,都会让一方心寒。

“刺史!”焦虑之中,门房又一次来报:“温太真来了。”

“进来!”桓景正想着怎么处理新来的士族,眼下他正需要一个可以商议的人,温峤前来,可算是雪中送炭。毕竟此人先前为刘琨做事,想来无论庶民还是士族都多有交道。

“桓刺史”,温峤脱下斗笠,一眼就看出桓景似乎正有烦心之事:“足下似乎愁眉不展,有何可忧之事么?”

“那自然还是如何怀抚远人。若是要安军心,那么就不能任新来的士族养尊处优;可若是一以军垦之法治之,恐怕……”

“恐怕远人就不来了。”温峤不假思索地接道。

桓景点点头,并未说话。问题大家都清楚,但怎么解决,似乎并不是容易之事。

“请在下试究其原本”,温峤见桓景不答,自顾自地说起来:“桓刺史可知,远人为何来投?”

“其所在苛暴,而司州宽仁罢了。若是我们亦以苛暴之法对待他们,他们必然会离开。”桓景亲自过问过不少来投的流民,这是他们普遍的回答。

“那么足下以为,宽仁就能吸引远人来投么?”温峤眼珠一转:“以在下愚见,宽容滥政,倒未必比得上严刑峻法。”

“昔时,汉高祖起兵,不过约法三章,与民休息,所以纵使失败多次,也能再起,靠的正是民心。”

桓景昨日方才与卞壸谈及此事,卞壸的意见是力求简易,让幽州来投的士人各安其位即可。至于理由,卞壸用了刘邦的例子,为的就是与民休息。

这也使桓景想到祖逖从前说的“以无为取天下”。乱世少折腾,才是正事。

可温峤只是冷笑一声:“这是卞壸那呆子说的吧。”

“你怎么知道?”

“这种刻舟求剑的说辞,也只有这呆子想得出来。他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汉高祖与如今相隔数百年,怎可相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