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南阳归属(1 / 3)

晋坞 豆豉炒辣椒 3421 字 2022-05-27

桓景盯着陶侃的眼睛,思考了片刻。

自己到底有求于陶侃什么呢?或者说,自己此番南下,是为了什么呢?

此行南下的目的,无论是旗号也好,还是实质结果也罢,都是为了从杜曾军队手中拯救南阳的百姓。这不仅是为了一个虚名:自家的基本盘就是中原一带的流民,在流民之中打出大义旗号,对外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口,对内可以稳定新军将士们的军心。

但当初出兵之前,桓景自己心中还暗藏着两层考虑,从始至终并没和其他人说过。

首先,杜曾若在荆州长期为乱,南面就需要分兵驻守,现在北面已经有匈奴人的直接威胁,两面受敌显然是一个糟糕的情况。在汉国与刘琨作战的窗口期,荀灌突然从南阳送来了出兵的借口,这显然是一劳永逸解决南方的问题的良机。

而其次,第五猗与陶侃的荆州刺史之争,暗含着长安朝廷与琅琊王势力的潜在争斗。若是出兵击败杜曾,就是公然站在琅琊王一方了,算是交了个投名状。从前因为身处中原四战之地,桓景在两方争斗中总是模糊处理。但去年长安之围后,长安朝廷威信扫地,又滥发名爵,实在已经不足以敬畏了。

所以,当陶侃问及有什么要求的时候,桓景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自己已经达到了所有的目的:击败杜曾这事本身,反而比自己在荆州的利益更加重要。

“司州军马到此,不过是为了解救南阳乃至荆州民众,并无意取一分一毫。”

陶侃眼珠略一转动,不知道桓景是谦让,还是过于单纯,或是另有所图。思虑良久,作为老江湖,他决定还是探探桓景的口风。

“桓刺史真是急公好义,陶某佩服。对了,足下这几日围城可有观察过襄阳城的地理,杜曾可真是占了个好位置呢!”

“怎么说?”

“襄阳西有荆山,东有绿林山,一条汉水纵贯全境,乃荆州通向中原之要津。一城之地横断南北,真不愧是天下之腰。荆州有襄阳足以自守了,至于北边的南阳郡、义阳郡,当初汉末刘景升也只能让昭烈帝屯驻新野一带,并不能亲自管理襄阳以北。桓刺史进取南阳,岂有意为我守之乎?”

这是什么意思?白送自己两个郡?桓景打量一番陶侃,心中忽然有了答案。

在过去一年里,陶侃先是与周访一同平定杜弢之乱,有收复江陵,可谓立下大功,所以恢复荆州刺史一职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荆州北部刚刚平定,陶侃光是镇守襄阳以南就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对于南阳一带实在是管不了也不想管。

只是南阳这个烫手山芋,桓景自己也不想接。

洛阳距襄阳千里,又有伏牛山隔断,往来粮草转运不便,若有骚乱,军队也不好调动。而若是派一支军队常驻于此,那么和两面分兵也没有差别,有违自己全力对抗汉国的设想。

门外,传令的军士一声高亢的喊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平南将军荀崧求见!”

桓景眼睛一亮:来得可真巧,

“快,叫他进来”,他回身向陶侃一笑:“南阳本非司州辖地,我不会在此长期驻守。何况此地亦有俊才,颇得民心,可助陶公安定此地百姓。”

“荀崧么?就是刺史您自领南阳郡也好,为何要让此人治南阳?”陶侃贴在桓景耳边,悄声说道:“不是老夫诽谤,荀将军治民有术,但军事实在是太差。就算不管这些,桓刺史您应该知道,他是长安朝廷的人,我怕王大将军,乃至琅琊王都不会认他的。”

见荀崧随时可能进来,桓景赶紧也贴在陶侃耳后:“陶公,对抗杜曾之辈,荀将军不行;但对付普通的山贼还是绰绰有余的。只要荆州百姓安居乐业,陶公御下有方,又有谁会闲着没事叛乱呢?至于派系的事情,荀崧已经与第五猗、杜曾交战过,所以倒向我们也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