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惊变(1 / 4)

蜀臣 茶渐浓 4240 字 2022-05-26

褒斜谷分为三段,乃褒谷、斜谷与箕谷。

顾名思义,褒谷与斜谷分别对应着褒水、斜水,而箕谷则是分二水的衙岭山所在的小盆地。

其中,褒谷崎岖逼仄且近三百汉里,多处需要借助栈道方能通行。

而斜谷则约莫六十汉里,河谷亦不算难行。

这便是受司马懿所遣的牛金,督兵赶至斜谷口后便一刻都不耽误就强攻的缘由。

若想与汉军拼士卒损耗、两败俱伤,唯有先占据斜谷进入箕谷,夺得可发挥魏军优势兵力的空间。而且,一旦魏军能进入箕谷,汉军亦不得不返身正面与战了。

盖因受辎重的拖累,汉军无法迅速通行崎岖难行的褒谷。

要么,断尾求生!

要么,全军返身决死一战,击退魏军的追兵后再从容归去。

司马懿心中笃定,蜀相诸葛亮必然会选择第二种。

或是说,蜀军战力强于魏军的缘由之一,便是蜀军不曾有过把士卒遗留在死地中。哪怕“慈不掌兵”乃兵家常识。

只不过约莫六十汉里的斜谷,亦不是那么容易占据的。

却说,牛金督兵赶至后,当即便以麾下最精锐的铁甲士卒为前驱,一头撞入严阵以待的孟琰部。

这种指挥并没有错。

无他,以器械精良、甲胄俱全的精锐为前驱,可挫敌军之锐嘛。

就如孙子所云的“三军可夺气”。

一开始,战事确如牛金所期,无有元戎弩可依托的蜀军,在魏军精锐铁甲士卒悍不畏死的冲击下,阵列节节后退。

令牛金在后瞧见了,不由好一阵畅怀。

算是舒......葛亮似是故意将大纛落在后方,诱魏军持续深入。

因为地势平坦宽敞的箕谷,可伏兵!

以汉魏过往战事推断,蜀相诸葛亮绝非无将略之人。

焉能不知一旦魏军突入箕谷,蜀军将要面临断尾求生的困境?

既然早有所悟,却还故意将纛旗吊在后方,莫非是已然做好了在箕谷与魏军鏖战的准备?

比如,依仗地利先设伏兵?

思至此,司马懿双眸微微发冷。

但是很快,他又想到了另一种可能。

或许蜀相诸葛亮故意吊在后,乃是为了激励将士誓死而战,好让前部蜀军能有更多时间退入褒谷。

只要魏军占据斜谷的时间,比蜀军进入褒谷的时间晚,那么蜀军便顺利摆脱追击了。

届时,蜀相诸葛亮只需下令将褒谷的栈道悉数焚毁,魏军便唯有望洋兴叹了!

这两种推断,司马懿一时之间无法确凿。

不过,随着战事的进展,他很快就有了决断。

斜谷内的短兵相接,汉魏双方士卒的战损大致是一比二,甚至是二比三。

这与他心中的预期同。

追击阵列严整、士气无损的蜀军,能达到如此战损比例,魏军战力已然比原先曹真督雍凉时更好了。毕竟地利在且战且退的蜀军那边。

况且蛮夷居多的蜀军,本就比魏军更善于山地作战。

最重要的是,这个战损比例已然达成了司马懿的战略目的:拼士卒损耗、两败俱伤。

于崎岖山道之中鏖战,彼蜀军仍不能力压我魏军,待至箕谷平坦之地,即使彼设伏亦不足为虑吧?以我军现今决死之锐,即使蜀军有伏兵出,亦能一较高下吧?

......司马懿悄然问着自己。

目光在环视周边的将士时,也开始慢慢的变冷,犹如看着草芥。

“传令。”

他的声音不带丝毫情感,“令牛将军加速推进,后军各部依次入斜谷。今不破蜀军,誓不归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