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我,咱这着千金买骨应该是用上力了。”
“好啊!现在京城到咱兴城来,能直接走铁路方便的很,县令又是京城人还出自供销社,正该将这层关系用上!吾以前在直隶为官时,就是受了铁路的益,现在咱兴城不但能靠上铁路还离港口不远,两得其利,我们并力合作,争取创个好局面,这对你我的仕途来说可是有大好处的。”
说到铁路的好处,董理明说的两眼都放光,要不是铁路带来的运气,他怎么可能这么快的就成为一县主官?今年山海关通往沈阳的铁路,兴城这一段已经通了车,明年锦州这段也就好了,速度快点后年就能坐着轨道车到沈阳了。有了这条铁路,董理明觉得自己的仕途又能开上快车道,说不准两三年后他就能成为府令、知府这个级别的官员。
仕途?李玉亭对这事的态度倒是没有董理明这么上心。他才十八九岁,在官场上实在是太过显眼,升官这事不用太过着急,还有的是时间沉淀。现在的他,最关键的是将基础打牢,再磨砺上几年,将基层的经验攒足了,过几年再谋求进步都不迟。
再说、他对当高官的企图心也没那么强烈,从一个街头像丐童一样的存在成为七品县令,上苍已经对他够好了,企图心要是再大,哪就有点太过贪婪。
董理明转了一圈之后,就回县衙了。李玉亭没有回去,相比于县衙,其实他更喜欢工厂的环境。看着工人忙忙碌碌的将一件件零件组装成一辆整车,他就有一种满足感。建这个车厂他是费了很多心血的,从融资到设施建设,甚至技术上的事,他都没少操心。也幸亏有刘大壮这个发小的鼎力相助,事情才会如此顺利。说起来,对大壮这个哥哥可是亏欠的有点多,新婚之后他就来了辽东,听说现在京城的嫂子都有了意见,见天写信过来埋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