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王真死,天下哭(2 / 3)

着郑和远去的脚步,握紧拳头,高声喊道:“我错了,水师的兄弟们,你们记住,永远不要学我,不要触犯律令,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男儿,莫要被繁华乱了分寸……”

水师将士听闻,一个个心如刀绞。

“时辰已到。”

暴昭抬起手,抽出令签,看向场外,等着????????????????有人喊一嗓子“刀下留人”的话,可惜,没有人喊。

令签落地!

王真看着郑和、骆冠英等人,轻轻说了句:“保重,我的兄弟们。”

血光洒!

万民悲痛。

武英殿。

刘长阁匆匆进入,禀告:“王真已被正法。”

朱允炆挥了挥手:“告诉内阁,罢朝七日。”

刘长阁领命离开。

朱允炆没有回后宫,在武英殿住了七日,凭吊死去的王真。

王真的死,让武勋变得更节制,更懂得分寸,清楚国法是一条不容越过的红线,一旦越过,建文皇帝决不轻饶,哪怕是有再高的功劳也没用。

人死了,事却没有结束。

按照最初规定,郑和水师将士的名字,已经牺牲的,全都雕刻在英烈碑之上,还活着的,死一个,写一个名字,一个不遗漏。

现在,王真死了,他的名字到底该不该登上英烈碑,成为了一个争议事件。

不少官员认为,王真之所以死,完全是触犯国法,他杀过百姓,害过百姓,罪不容诛,是一个污点很重的人,这样的人不配留名英烈碑。

但水师将士全体,从郑和至小兵,态度坚决,一致请求将王真的名字留在英烈碑之上。

郑和、朱能没什么口才,说不过御史,骆冠英看不惯,直接拿出拳头,打碎了御史的一口牙,结果被朱允炆下令拖出去打二十棍子。

站不起来的骆冠英,依旧坚持为王真发声,痛骂御史不是东西,错误是错误,功劳是功劳,他为了功劳拼了命,他因为错误丢了命,凭什么取消他的名字?

都察院的官员群情激奋,不仅将王真的破事翻来覆去地说,还把句容骆家石灰石矿场的事给挖了出来,看那架势,不把骆冠英整下去他们是不会罢休了。

但没用,这群人骂着骂着,没办法骂了。

因为骆冠英直接被朱允炆给发配到了东海水师,去济州岛钓鱼去了。

眼看着骆冠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郑和、朱能、沈伟、赵世瑜一干人与都察院彻底开战,结果自然而然,业余骂人的,怎么可能比得上专业骂人的,朱允炆一怒之下,将郑和、朱能所有参与的人,全都赶出了京师,去大琉球看海的看海,去琴岛抓螃蟹的抓螃蟹,去天津港看日出的看日出。

沈伟、赵世瑜等人因为骂得太凶,被发到了济州岛,一路上时不时敲打着骆冠英重创未愈的屁股,在骆冠英的惨叫声中,再一次进入大海。

武勋收拾完了,御史没办法骂人了。

徐辉祖出来说话:“王真死了,也得有个定论。其功七分,过三分。况人已死,再抓着其过错不放,实在失人心,当留其名于英烈碑。”

御史们还没来得及反驳徐辉祖,朱允炆已经同意了,等御史整理好文稿,大报恩寺里面的英烈碑上已经连夜刻上了王真的名字。

木已成舟,还争论个鬼。

令人意外的是,都察院在闹腾走了一大群勋贵之后,竟然开始了内部整顿,原本在弹劾勋贵之中很凶的一些御史,竟被左都御史、右都御史直接调离了京师,发至地方当了监察御史。

戴德彝、练子宁经朱允炆同意,自国子监生中遴选出了三十人充入都察院,这些新人更有胆量,也更有正义感,是非观,不固执,能守住底线。

这一日,解缙、杨士奇、夏元吉等人被召入武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