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朝-鲜是个问题(2 / 3)

元势力强大,依旧臣服于元朝。

朱元璋在外交方面,采取的是睦邻友好政策,虽然高丽亲元,但毕竟国小,朱元璋也不屑于欺负它,加上当时辽东还在元朝手里,想欺负也欺负不着。

洪武七年,高丽国王辛隅继位,夹缝之中的他看了看形势,决定耍个滑头,一边向明朝称臣进贡,请求册封,一边给北元称臣进贡,请求册封。

辛隅是个有小聪明的人,他认为只要两边都承认自己,一个头磕两个人,那高丽不就安全了?

可是这个家伙没学习过礼仪,不知道磕头一次只能算一个,想要给第二个人磕头,那你得先站起来。

跪着就想把两个头都磕了,那是不太好的。

果然,辛隅安排使臣去了大明,朱元璋原本还是挺高兴的,只是一看贡品名单,顿时发怒了,这名单上清清楚楚写着是给北元朝廷的礼物,不是给我朱元璋的。

好嘛,磕朱元璋头的时候喊成了北元皇帝的名字,那多尴尬……

辛隅也郁闷,磕头喊错了你也不至于撕破脸吧?既然你朱元璋不识货,那就换一家,找北元去。

高丽继续臣服北元。

洪武二十年,冯胜、蓝玉率大军打败纳哈出,将辽东纳入大明领地,大明在辽东设置了铁岭卫都指挥使司,控制了铁岭。

铁岭以西是大明,以东就是高丽。

高丽国王辛隅见厉害的北元回草原放牧了,朱元璋的人到了铁岭,便打起了盘算,直接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

我是高丽国王,朱元璋啊,铁岭那一块地皮我要了,你就不要坐地起价,搞什么拍卖了。

如果你非要在铁岭搞什么房地产项目,那将被高丽视为是违章违法建筑,到时候拆了可不要怪我没提醒……

朱元璋从未见过如此不开窍的国王,自己打了几十年仗,不就是为了这几块地皮,还给自己要土地?

开什么玩笑!

朱元璋以拒绝了辛隅,还写了一封回信,大致是:

小子,你欠抽吗?

辛隅看到信的时候想来是愤怒的,于是他下命:调全国兵马,征伐辽东,我要抽朱元璋去!

嗯,全国兵马,大致四万。

而大明在辽东的可是精锐中的精锐,连手握二十万兵马的纳哈出都不得不投降,凭高丽四万人也想打大明?

辛隅可能还不如赵括同学,人家好歹知道兵力要基本对等,弄几十万人来,辛隅这就派了几万人,这仗怎么打?

四万人出发了,左、右军都统使为曹敏修和李成桂。

李成桂一盘算,打吧,欠抽的就是自己,不打吧,那就是违反王命,是要杀头的。

左思右想之后,李成桂决定造反,于是说服了曹敏修,带四万人回了老家,废掉了辛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而这,就是后来的李氏王朝!

李成桂比辛隅识相多了,很干脆地给朱元璋递交了国书,请求册封,为了迎合朱元璋,也为了改变高丽的国运,李成桂决定不再使用“高丽”这个国名,而是换个名字。

而给这个国家取新名字的人,正是大明皇帝朱元璋!

当时李成桂了两个候选名,一个是“和宁”国,是李成桂父亲就仕之地,另一个名字,便是“朝鲜”国。

朝鲜这两个字,古已有之。

《山海经》记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

《尚书大传》则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

《史记》则有《朝鲜列传》,记录了卫满朝鲜的历史。

高丽本土的一本史书《三国遗事》,称神话人物檀君王俭于公元前2333年建国,国号“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