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八节 风起云涌(2 / 3)

和调查。

然后将相关证据整理起来,报送侍中而已。

尽管如此,邓爽还是忙的昏天黑地,但却一点都不觉得累。

反而感到非常充实。

看着邓爽远去,张越抿起嘴唇:“我这位乡党,倒是一个不错的司法官,值得培养和提拔!”

张越现在甚至考虑,让邓爽留在雁门,担任专责刑讼的主薄。

辛苦这么久,冒了这么多风险。

张越当然不是来做慈善的。

政治人物,一举一动,都有目的。

不然,他何必硬刚雁门呢?

费这么大劲,还不一定能捞到什么好。

说不定还可能影响未来的仕途。

在事实上来说,张越其实是在雁门、代郡和上郡之间,选择了雁门。

选择雁门的原因是因为雁门够烂!

因为很烂,所以可以大展拳脚,可以将全郡的既有利益集团和地头蛇,一刀斩!

然后,自然就能扶起自己人,做到位子上去。

于是,雁门郡自然就会姓张。

“雁门可是一个好地方啊!”张越眨着眼睛,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可能在旁人看来,此地苦寒,雁门十四县,户口接近八万,人口超过三十万。

但,只有一百万亩不到的垦田和数十万亩的滩涂地与盐碱地。

靠着这么些土地,当然是养不活这么多人口的。

更不提,雁门还屯驻了一支满编为八千人的句注军!

虽然现在,句注军烂了,但八千脱产士兵,每年的开销和各种军械支出,依然能吓死人。

所以,在过去雁门与上郡一样地方财政,需要并州甚至中央支援。

每岁,中央拨款数千万,大司农平准粟米、豆麦百万石,并州刺史再从其他郡县调运钱粮数千万,以维系雁门郡的行政与军事。

故而,此地在匈奴人远遁后,就渐渐成为了一个长安贵族权贵眼里的鸡肋。

有能耐的人,是不肯来此的,而雁门本郡的人才,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尽办法外调。

于是恶性循环,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为韦延年与马原所趁,让雁门郡成为了豪强乐意,门阀温床。

但……

在张越眼中,雁门郡却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基地。

因为此地,在后世属于山西大同。

大同有什么?

答案是煤,丰富到让人不敢相信的煤炭资源,足可让此地变成一个未来的重工业基地。

当然,若是仅有煤炭,张越还不会这么兴奋。

关键是……

雁门郡还控扼着北上的通道。

无论是去朔方还是幕南,雁门都是必经的捷径。

这意味着什么?

市场!

一个新兴的市场!

幕南与朔方,起码有着两百万的人口,更能辐射河西四郡、西域与居延。

消费潜力,无比巨大。

现在,张越只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怎么让这个潜在市场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张越想要让他们购买的商品?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让这些潜在消费者,消费得起?

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张越嘴角开始忍不住溢出笑容。

…………………………………………

翌日,一封求情的书信,送到了张越面前。

“上郡的王源啊……”张越拆开信件,笑了起来。

这位与后世某位小鲜肉同名之人,乃是塞下有名的大诗赋家。

虽然名声比不上已故的司马相如、枚乘、严助这样的级文豪。

但其所作诗赋,依旧颇为有名。

据说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