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节 义无反顾的长孙(2 / 5)

这些王国,都亡于西方。

曾经的奴隶主、胜利者,沦为阶下囚,变成奴隶。

所以,张越知道,只要乌孙人上了这条船,开始了血腥的贸易。

那么,他们就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

直到最后,他们会将自己的国民,也亲手送到汉室来。

因为……

在如今这个时代,除了诸夏民族,有着自己的认同,知道手足同胞的意思。

其他文明/王国/民族,压根就没有建立起什么认同。

匈奴的孪鞮氏和乌孙的王室,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的牧民和奴隶,和他们是一个群体的。

对于这些奴隶主来说,大约本国的牧民和外国的农民,都是一个地位吧。

不大可能,有厚此薄彼的心理。

所以,张越现在就像一个熬汤的厨师。

他一点都不急,等着这锅汤,熬出香味,熬出味道。

…………………………………………

翌日,清晨,张越带着昨夜与乌孙商谈的‘好消息’,找到刘进,将事情报告了一番。

刘进听着,目瞪口呆。

他从未想到,居然还能有这种操作?

汉家用着太学的名额,轻轻松松敲来五千金的收入?

更夸张的是……

乌孙人还愿意送妹子来抵学费?

唯一的问题是——这似乎不是很人道啊……

刘进当然知道,乌孙人会用什么手段来当这个‘媒人’。

左右不过是劫掠他国。

这让刘进感觉有些不舒服。

虽然,他现在差不多已经接受了张越的‘殿下乃中国长孙,非夷狄长孙’‘春秋内诸夏外夷狄’的理念。

然而,心里面,依然对那些残暴的可怕事情,有着抗拒。

毕竟,他的书没有白读。

恻隐之心,更是人皆有之的事情。

他已经能想象到,乌孙人会穷尽手段的攻打那些毫无防备的王国和人民,杀死他们的战士,烧毁他们的城镇,掳走他们的女人,让他们父女分离,夫妻离散,家破人亡。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将五个乌孙贵族送到汉室,入读太学。

只是为了,从汉家换得铁器、丝绸。

“张卿……”刘进沉默良久,终于开口道:“如此,岂非太学的每一册书籍之上,都将沾满鲜血?”

“若太学诸生得知,岂能安坐?”

太学生,是一群充满理想,热血沸腾的年轻人。

他们坚持的道义,在他们看来,重于泰山。

若他们知道,那五个乌孙留学生,是带着无穷罪孽与血债来的长安求学。

这些乌孙人怕是会被太学生们打死!

张越听着,微微一笑,拜道:“殿下,臣闻陛下曾训曰:盖有非常之功,必用非常之人!如今,家上已受命为治河都护府都护,整修天下水利,建不世之功业!”

“然则,家上手中,并无激励人民、鼓舞士气之良策啊!”

“司马法曰:军赏不逾月,欲民速得为之善利也!”

“谚语也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而家上目前,并无此赏!”

修渠道也好,建运河也罢。

都是繁重、辛苦和枯燥的事情。

征调的民夫,虽然都有工钱,国家也管伙食。

但……

关东郡国的官员,一个个都是贪婪入骨,雁过拔毛的主。

这些渣渣,连正常的田税、口赋,也敢玩出无数花样来。

在民夫们的工钱与伙食上下手,是一定的事情!

偏偏,太子据这个人心慈手软,未必肯狠下心肠来。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