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借刀杀人(1 / 2)

郑东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一跳。

愣在那里还没反应过来呢,就听到谢维桢对自己说了一番话。

郑东看了看自己的手边,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个酒杯。

郑东捻起来一看,咦?这不是在水里飘着的羽觞嘛,怎么在这里?

咦?谢家老爷怎么对自己一边微笑一边鼓掌?

师父和唐世叔怎么也投来赞许的目光?

还有你,陆景融,为什么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我?

面对众人各色各样的眼神,郑东满脸疑惑,却见谢维桢笑着说道,

“既然郑公子决定作诗一首,那我等就洗耳恭听吧!”

“啊?我没说要作诗啊?”郑东失声叫了出来。

一旁的陆景融一只手捂着嘴,努力的憋着不笑出来,另一只手指了指郑东手中的羽觞。

这下郑东明白了,原来拿起这羽觞就说明自己接下了这杯酒,就得按照诗会的惯例,作一首诗。

虽然郑东表面上想要拒绝,但其实内心里是暗暗得意的,故意装出这样欲拒还迎的姿态,才能更好的出人意料。

于是郑东再次祭出小学六年之《唐诗三百首》。

想到这,郑东心中还有点小窃喜呢!说不定就会因为这场诗会一举成名,出人头地,迎娶公主,登上人生巅峰呢!

呸,呸,想远了,郑东拍了拍额头,朝谢维桢拱拱手,学着之前师父教的谦辞敬辞,正经的说道,

“那小生就献丑了。”

说完这句,郑东缓缓站了起来,绕着自己的草席坐垫来回踱步。

陆景融本就已经憋的面部扭曲,此时见到郑东如此呆傻的行径,更是可笑至极。

但陆景融自知不能发出声音,只有用宽大的袖子遮住脸,身体不停的抖动。

众人见陆景融笑的这么欢,还以为他是郑东的同伴,便将目光都投射在郑东身上。

谢维桢也对陆景融的行为有些不满,但又不好发作,只得随他而去。

这边郑东自顾自的挪了两圈,便微微仰面,朗声吟诵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郑东话音刚落,就听得身后骆宾王厉声道,

“好你个臭小子,什么时候瞒着为师作得此诗?为师缘何从未听过?”

这一声怒喝,把听的入迷的众人也都惊醒过来,郑东正要解释,却听谢维桢先说话了,

“哈哈哈,原来郑公子是泰利兄的徒弟,真是名师出高徒啊。今日诗会,让在下大开眼界,郑公子这般才华,他日入朝为官,必是前途无量啊。来,诸公举杯,我等为郑公子贺。”

谢维桢听完郑东吟诵,心中大惊,自己借苏小小的悲惨遭遇来抒发情感,而郑东却借苏小小门前盛景来夸赞钱塘湖的景色,从心境上就高出一截,更别说句子的对仗,字词的精炼了。

听到郑东和自己同用一典,谢维桢的怀疑已是去了大半,听的骆宾王这声怒喝,更是疑虑全无,想到刚才自己对郑东的言语,谢维桢赶紧上前,对郑东一番夸耀,掩饰自己刚才的失礼。

等到众人都朝自己称贺,郑东才反应过来,师父的怒喝是给自己解围,否则人们定以为这首诗是他人所作,师父的反应好快啊,这谢家老爷的反应也不慢啊,都是人才,厉害厉害。

而一旁的陆景融却仿佛霜打的茄子,本来自己应该是这群人之中最亮眼的明星,谁曾想半路杀出个郑东,让自己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

此时众人都围着郑东和他师父王泰利呢,那还记得自己啊?

正准备低头走开,去发觉有人轻拍自己的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