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章 少年中国(2 / 3)

宋士 浮沉的命运 69 字 2020-11-07

生之年你我也看不到中华的进取,但将来有一日,中华一定能震惊世人,名扬天下。”

众人面面相觑,李若虚苦笑连连。王松一旦决定,谁也不能更改,他也没有理由去反对。

他倒是想看看,这开启民智以后的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王松嘴里侃侃而谈,众人都是如痴如呆。王松思维跳跃的太快,众人一时跟不上他的速度。

“若是没有去做这件事情,你我就是整个民族的罪人,即使别人原谅了你我,我等也不能原谅自己!”

正如后世腓特烈?威廉三世所言:

“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

如果说,办教育而办的中华亡国灭种,那也只能是好好的经,让人念错了。

中华不仅有义务教育,也要有尚武之风。义务教育是为了开启民智,上午之风则是为了催生民族精神,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建立令人满意的国民教育制度,强迫儿童义务教育,让中华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路径——教育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也让中华这个“义务教育先行”的国家,成长为12世纪的超级强国。

这就是王松的心愿,也是他的目标。

“中华学堂”开学典礼,校园里高官显贵、社会名流纷纷到场,校园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全部由街道司的公人守卫。

亲自送孩子到学堂的父母,也都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

1000多名适龄儿童,人人身穿一身由“中华学堂”发给的、胸前绣着“中华学堂”4个字的黑色长衫校服,手里捧着叠好的一件黑色短装校服、一个同样绣有“中华学堂”四字的绿色书包,站在教场的高台前,等待着开学典礼的开始。

忽然,人群中有人大声喊道:“王相公来了。”

众人一起转过头去,只见拥挤的人群中,王松满脸笑容,一边向人群挥手打着招呼,一边走上台来。

欢呼声、呐喊声不断响起,人人脸上都显露出了激动的神情,许多人欢呼雀跃,只为看到这位大人物的出现。

“同学们、百姓们,今日乃是“中华学堂”的开学典礼。本官谨代表全校的老师们、同学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长年累月的军民演讲下来,王松已经习惯了这种场合,也显得游刃有余。

李若虚看着学生身上的校服,想到那些崭新、堆积如山的课本,心里面隐隐作痛。

几十万贯钱,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花出去了。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此为华夏。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我华夏泱泱几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这都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

听到王松说到了民族的骄傲,下面的一众读书人,包括那些官员,都是露出了一丝得意之情。

“自大宋立国,便饱受北方游牧民族之侵扰。自宣和年间以来,吏治腐败,内有义军四起、盗匪横行,外有番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我大宋已到危急存亡之际。”

王松面色凝重,继续道:“学堂门口石碑上的六个字,牺牲、责任、民族,便是对同学们的要求。你们都是民族的将来,要为民族的强大,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你们要把恢复民族的光荣作为使命。学习时,永远要记得是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民族的强大!”

王松离开高台时,热烈的喝彩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许多人都是发自肺腑地激动。

只有王松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