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一箭双雕的皇帝(1 / 2)

宋缔 我欲乘风归 2931 字 2020-04-02

没藏讹庞和野利遇乞都觉得大宋封锁西夏的青盐不会持续太久,毕竟大宋的百姓也是要吃盐的,西夏的青盐又细又清爽,没有盐井中出产盐粒的苦涩感。

没有了西夏的青盐,大宋的百姓还好说一点,可那些吃惯了细盐的达官贵人怎么办?

不允许私自贩卖?这在他们两人看来就是个笑话,只要有人需要,便会有人贩卖,私盐这种事情大宋想堵都堵不住!

这也是为什么野利遇乞并未把这事放在心上的原因。

现在他们要做的便是等待,等待是漫长的,因为这种商品限制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

赵祯限制西夏青盐的举措确实让大宋慢慢的开始暴露出弊端,丁谓接二连三的上疏,盐价已经上涨的厉害,而朝廷却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控制盐价,因为谁都知道大宋禁止西夏人在榷场中贩卖青盐,而私自贩运青盐都是死罪。

盐在封建时代就像是后世的石油一样重要,有的时候甚至其地位过了石油。

人活着就需要补充盐分,朝廷控制盐价的原因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得起盐,保证社会稳定,当然盐税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财政来源。

大宋向一千户百姓收取一文钱的税和向盐商收取一千文的税没有什么区别。

可耗费的人力物力却大相径庭,这也是最早把税收转嫁到商人身上的办法。

而现如今大宋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税收制度,商人缴纳的税收中就包涵百姓的税收,这也是赵祯免除各项杂税的原因,在百姓不知不觉中就把税款收了上来,只不过不是从百姓的口袋里拿,而是从商人的口袋里拿而已。

别看这小小的变动,不光节省了人力物力,还能使得百姓对税收不那么抵触,最多抱怨物价上涨而已,但现在的大宋物价,在蔡记和三司的控制下相当平稳。

现在盐价增长不是朝廷能控制得住的,因为盐价的多少是由盐的多少来控制的,盐少则价高,盐多则价贱。

赵祯并不担心,因为他有一个秘密武器,海盐。

海水是盐的“故乡”,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氯化钠,也就是食盐,人类食用海盐的历史很长,但处理的方法不好,海盐多苦涩。

赵祯有办法使海盐变得细滑,盐田法便是最好的晒盐方法,只需日晒便可得到最好的食盐,赵祯已经派人去负责这件事了,也算是给海边的百姓增加一条谋生的渠道。

只需半个月的时间,大宋便会有源源不断的海盐从各个沿海州县运来,在交通便利的大宋,这根本就不是个事!

古代商品的价格为什么居高不下?

是因为运输不便,在生产地的商品价格一般会很低,而到了遥远的地方价格便会猛涨,现在的大宋交通便捷,物价稳定,赵祯相信国内的经济展会很平稳,而最大的利益来源依然来自国外。

西夏人便是一个冤大头,当然辽朝也是这样,更不用说远在海外的阿巴斯王朝和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夏人看到了大宋盐价的上涨,这是他们最想看到的事情,也许这样便能迫使大宋购买西夏的青盐了,这段时间大宋榷场的物价涨的厉害。

瓷器,丝绸的价格对于西夏人来说再涨也就那么回事,不过是少买一些,再贵大不了不买便是。

可茶砖与棉布对西夏人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茶砖能帮他们除去油腻,是他们的重要必需品,而棉布可以御寒抵挡恶劣的气候。

两者缺一不可,但这两样不可或缺的东西都被大宋牢牢的掌握在手中,除非向辽人购买,但宋人商贾恰恰抓住了西夏的命门。

价格比原来的高出很多,但却比辽朝便宜一点,就是那么一点的便宜迫使西夏不得不购买宋人的商品。

直到此时大宋的报复才慢慢的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