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零二节 修电脑的人(7 / 16)

临高启明 吹牛者 3160 字 2020-09-27

接下来就是复制更早的桌面式手摇计算机,对象是一台“文化牌”手摇计算机。

原时空国内当年生产的手摇计算机种类很有限,最常见的就只有天津红星厂的“文化牌”和上海计算机打字机厂的“飞鱼牌”,前者是“杠杆式”的,而后者是“键盘式”的,也都是仿制国外rns、、r、、nr等品牌的手摇计算机,控制方式有区别,机械原理则大同小异。后期也有电动计算机,不过是变手摇为电动,省了人力摇动摇杆而已。

之所以选了“文化”而不是“飞鱼”,是因为项目组已经在r上花了不少的时间,积累了一些经验,相比键盘式的“飞鱼”,仿制“文化”似乎更容易一些。杠杆式手摇计算机的主要组件包括左右数字盘,主动器,进位器,步进鼓,报数器,移位器,检数器等,制造难点依旧在进位器、报数器、移位器等机构的材料强度上,时而是拨棍、齿牙、齿片磨损过度,时而是扭簧、压簧片弹性不足,时而是十一齿轮公差太大,导致串数、带数、半数等问题。个别元件寿命大概只有万次左右。解决方法只能是勤上油、换件。

好在体积和重量反倒比r放大版缩小了一些,寿命也更持久,毕竟机械结构更简单了一些,虽然没有那么精巧,但也占个朴素耐用。眼下造出了几个样品,不过仍然在反复测试和改进中。

大部分元老其实都带足了计算器,而人力计算中心的一般计算任务也很少动用手摇计算机,所以进度并不十分紧迫。相关设计、制造、测试人员,包括元老,被其他项目频繁借调,项目整体的效率不高。不过还是那句话,上有好者,在以督工为精神领袖的蒸汽朋克团或明或暗的支持和运作下,手摇计算机仍然被列为二五计划的重点扶持对象,是机械工业口出了名的钓鱼项目。

冯诺去参观过一次手摇计算机的仿制工程,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很难对这个项目有什么贡献。冯珊倒是偶尔会带学生去人力计算中心参观仅有的那几台“元老院智慧的奇迹”,还要定期给职业技术学校计算培训班的学生上手摇计算机的实践课。

看来还得从别的方面下功夫,冯诺仔细地琢磨自己的专业优势到底在哪。他打开笔记本,开始浏览旧帖。过了一会,“穿孔卡”三个字出现在文章角落里,冯诺眼中一亮,隐隐觉得抓住了突破口。

接下来,他又查阅了不少资料,翻看了以往的自然与科学,心中逐渐有了个初步的计划。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元老院里混了这么久,要做事先进行舆论准备这点起码的道理冯诺还是门儿清。他花了几个晚上,剪刀浆糊加原创,炮制了两篇文章。一篇从美国1890年人口普查到公司的崛起浅谈机械式计算机的历史贡献,一篇“分析计算机”的三种基本设备与通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源流。

前一篇自然是大谈机械式计算机的光辉历史,但重点却是抬高穿孔卡计算机系统的地位,同时踩一踩手摇计算机。

“毫无疑问,比起手工处理信息,卡片机械处理器的组合要先进的多,在数字运算上的优势非常明显。至于档案分类处理这种复杂工作,机械计算机能够秒杀最勤勉的管理员。1890年,计算机第一次发威,当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信息最终由一台源于巴贝奇的穿孔卡片式程控计算机汇总处理,六星期就完成了全部任务。可以做对比的是,此前的1880年人口普查则花了七年时间才处理完全部数据,导致得到的最终数据完全过时。这次胜利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随着内燃机、电动机的发明和机械工业的进步,机械计算机还将覆盖更多的领域。”

“到20世纪中期,1911年建立的已经在以每年数千台的规模生产机械计算机,用来处理数十亿的卡片信息。在继电器的加强下,利用精密液压件构成计算单元的新一代计算机也即将上市,可以每秒进行数百次基础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