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索什扬的视角看,巴赫拉姆所作的可不只是一个临时框架,事实上他搞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军事改革,一场超出索什扬预料之外,甚至是所有人预料之外的军事制度改革。
在不改变原有战团指挥结构的情况下,巴赫拉姆选择另起炉灶,他基于索什扬原本设计的合成营重新组建了一种新的营级编制,将新兵们以营为单位划分,最少400人为一个营,让十连的士官们出任“营教官”,同时营内又以30人为一排,让老兵担任“排教官”,至于小队一级的编制,则由小队内部自行选举小队长,这样就能以一个较大的框架指挥他们进行各种武器装备实训以及参与部分低烈度的战斗。
在步兵排中,还存在着独立的突击排,他们由15-20名身着终结者的战士组成,并且是以5人为一小队,这样他们就可以很灵活的嵌入到其他的步兵排之中,或者独立组成突击铁拳——巴赫拉姆设计的营会有不少于40名终结者,他认为这种超重步兵的应用场景其实不是那么广泛,因而也不需要那么多,大概有步兵编制的十分之一就足够了。
而且巴赫拉姆对装备和编制的理解也与索什扬了解的绝大多数战士都不同,他并不迷信终结者盔甲,甚至他认为过多的终结者其实是一种负担。
首先就是占用编制,很多星际战士对终结者有一种偏执般的痴迷,使得他们一旦拥有一副终结者盔甲,就不太愿意再脱下并重新穿上动力甲,其次就是过多的终结者占用编制后并不会让战斗力得到相应水平的提升,他甚至跟索什扬简单算了一笔账,终结者作为大型单兵盔甲,其对运输的要求很高,如果是飞行载具,那么就得是风暴鸦以上级别的载具才能够装载它们,而以雷鹰举例,正常情况下一架雷鹰如果携带星际战士,就能够一次性携带30人,且还能用额外空间携带它们所需的重武器,而如果是携带终结者,那一次就只能携带15人,且它们只能使用所携带的单兵武器,而且还不能加装诸如火箭发射巢这类“超高”的装备,从性价比来说30名携带重武器的士兵要比15名只有单兵武器的终结者能做的事要更多,如果仅仅是作为补充力量那么5-10名终结者倒也无妨,可如果出现大量的终结者,比如30-50名,那就得挤出宝贵的2-4台大型飞行载具去运输它们。
当然,传送或者空投也可以,可这两者的问题都是不稳定,尤其是与泰伦这类能够形成强烈灵能干扰的敌人作战时,能不用传送就尽量不要使用传送。
但巴赫拉姆也承认终结者盔甲在某些场景下,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所以他产生了另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就是给每一个突击排的战士准备两套终结者!
按照他的设想,终结者依旧是由最有经验的老兵穿戴,一套是用来跳帮或者进入复杂地形攻坚的铁骑型,一套则是用来执行火力支援的不屈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老兵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节省人力。
因为过去阿斯塔特对终结者态度就是一人一甲一辈子,终结者盔甲不仅仅是盔甲,还是一个阿斯塔特最重要的“个人荣誉和财产”,这比喻或许不完全正确,但一般来说除非盔甲使用者阵亡否则他绝不会放弃自己的终结者盔甲,也不会去穿第二套,这就使得终结者老兵的功能性变得非常单一,甚至经常在不适合的场合穿不那么适合的终结者盔甲。
这种一人双甲的另一个好处则是在于降低装备损耗,减少后勤负担,终结者不仅造价昂贵,维护和维修也同样麻烦,而他们又会经常进入到高强度的作战中,导致盔甲经常没有时间去维护,以至于最终损坏不得不拆解零件去给其他终结者用,这在巴赫拉姆看来既浪费又不合理,而一人双甲的话,就能够确保始终有一副盔甲处于保养维护状态,在连续作战时甚至可以替换,不至于一套盔甲用到烂,同时也可以降低技术军士们的工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