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1 / 2)

结果每次军中议事别人都是跪坐,就刘玄大大咧咧的坐着。

有的时候盘腿坐还好点,咋说还有点样子。有的时候和吕布对喷起来,那就是一腿瘫坐、一腿翘。

一副要不是在大帐之中,老子一脚踹死你的架势。

这种无礼的行为自然是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关注,只不过胡轸和李肃都没有说罢了。

而吕布虽然也没抓着这点小事不放,可他不往刘玄的位子上泼水了吗。

在生活起居方面一向大大咧咧的刘玄果然中招,一记屁股着地平沙落雁式,就完美的坐在了被茶水浸湿的垫子上。

然后两个人差点掐起来吗!把整个大帐议事都搞得乌烟瘴气,险些没把胡轸老头给气炸了!

包括现在也是一样,吕布、胡轸、李肃都在厮杀。就只有刘玄在一边歇着,那可真不是一般的召人恨!

西门城墙之上,刘玄正好整以暇的在纸上画着什么,只见刘玄大手一挥,便将一团墨汁甩到了自己脸上。

一封只有短短十几个字的回信下来,刘玄已经成了一个大花猫。

一把抹掉脸上的墨迹,刘玄将给曹操的回信捧起来吹了吹。等墨迹干了,才将书信叠起来递给了一旁的李威。李威接过之后,立刻将书信装好密封。

原来就在吕布等人和城外的诸侯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刘玄已经和对面的曹操达成了一笔肮脏的交易。

“将回信交给你家将军,就说本将等着他的好消息。”

说话间,在刘玄的示意下李威已经将那封,由大汉文盲刘玄、刘奇珍亲自书写的回信递给了一个士兵。

那士兵身着铠甲、腰配单刀。很有点英姿飒爽的调调。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这句话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总是认为出使的使节不会被干掉。

其实现实中,这个笑话一丁点都不好笑。

追根溯源,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个典故出自周朝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宋国大臣——华元,作为使者只身前往楚军军营谈判,要求楚军撤围宋国都城,两国停战。

而华元则作为人质到楚国居住,这一规则逐渐演变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之所以在当时能流行开来,是受了大环境影响。

因为春秋时期各国的诸侯,基本都是亲戚,那些士大夫阶层也是沾亲带故。

所以啦,做人留一线,日后好一起喝酒。反正也不耽误国事。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放在其他时期那就不一定了,如果使者的礼节很到位,传递的信息不作死挑衅。

一般来说,还是可以活着回去的。

但一旦反着来,祭旗基本是没跑的。

比如东汉时,耿恭被匈奴围困,匈奴派使者招降,耿恭亲手杀了使者,并且在城头用火炙烤匈奴使者尸体。

这就是《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出处。

再比如,蒙古南下攻宋,名将王坚死守钓鱼城,蒙古大汗蒙哥派降将招降。

王坚把该汉奸降将押到阅武场,斩首示众,军声大振。随即誓死守城,一个飞石重伤蒙哥,最后蒙哥伤重而死。蒙古被迫撤军。

此战影响重大,挽南宋之国运,折上帝之鞭。

按照大汉如今的规矩,这个信使着甲、佩刀其实并没有什么冒犯的意思。

虽然说衣不着甲、腰不佩刀更能显示诚意,但那样做的话,曹操不就是先行示弱,任由刘玄拿捏了吗?

所以曹操即便是担心夏侯渊的安危,却还是按照一贯的规矩派出了信使。

在三国演义中大名鼎鼎的单刀赴会,在历史上其实就是参会人员每人只配单刀。故而得名——单刀赴会。

并非如演义中书写的那般